抓住知识带给我们的生存权
想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,就必须居安思危。如果做一份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工作而又不思进取,那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淘汰了。
人皆有惰性,一旦条件优越,就难免不思进取。然而,一个人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,还是要有一点危机意识,这样就可以未雨绸缪,主动出击。
数十年前,高中毕业下乡插队的伟宁顶替父职到了某企业工作,先后当过工人、车间调度、总公司办公室收发兼档案管理,饱经风霜的她任劳任怨。近年来,企业经营不景气,单位进行机构改革与调整,此时此刻,她猛然意识到自己年龄大、学历低又无专长,下岗的忧患,时刻威胁着她。她思虑再三,决心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平常在工作中她帮打字员校对文稿,发现那位打字员不仅打字速度慢,而且错漏百出,校对后还要耗时修改,工作效率很低。公司里的几位老总都对其不满。看来,换人是迟早的事。于是,伟宁利用空闲时间苦练电脑打字技术,这对40多岁的女士来说确实不容易。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刻苦练习,她的录入速度提高到每分钟50字,而且准确率相当高,几乎可以免除校对了。文稿排版美观大方、文字摆放疏密有致,令人赞不绝口。
不久,一位学档案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接替了她的工作,她则被聘为办公室打字员,而那位比她年轻10多岁的前任则无可奈何地下了岗。
有人说:“过去的时代是资本时代,由资本决定社会的发展;而现在则是知本时代,知识就是资本。”知识经济时代,就需我们改变观念,掌握知识,依靠知识,创造财富,终身学习,这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,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主要内容。科技与经济的竞争,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、素质的竞争。学不到新知识,就等于失去了社会的生存竞争力。如果你是一个有“心眼”的人,就不要中断学习知识,要知道知识多了路好走。
世界知识经济大潮,也冲击着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,荡涤着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、旧观念,给我国经济、文化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,同时也为生长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青年一代带来了巨大压力,使他们普遍产生一种危机感、紧迫感。
自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以后,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进入高等学府,还有不少人被选派出国学习。由于目前我国国力有限,仅仅依靠正规学习远不能使广大青年接受教育,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要,那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的大批青年并未因此而颓废自弃,他们通过电视大学、广播大学、函授大学、夜大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自学,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。20世纪80年代工人、农民、干部、知识分子无不为国家、民族的命运担忧,为自己知识的饥渴苦恼。他们把学习视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一场全民性的总动员,因而也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。
北京市电话局某工程师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多年来,工作岗位变换过多次,他的面前总是摆着没有穷尽的新课题,他说:“学不过来啊!”60多岁的人要像40岁的人那样工作,像20岁的人那样学习。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,只能学些皮毛,应付工作,太落伍了,又来不及学。学不到新知识,就等于失去了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竞争权力。北京市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某技术人员,1979年送去美国留学时已是30多岁的人了,明明已经步入中年,还得像青年一样地苦读,在美国的老师只有25岁,聪明能干,但我们也不笨啊!只不过我们被误了10年。可在国外跟谁去解释?
夺回逝去时间的唯一办法只能是:人家睡的时候我们少睡,人家玩的时候我们不玩。
在美国,中国留学生住的公寓比较舒适,但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很少停留在公寓里他们知道,国家百废待兴,用钱来送他们留学,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学习机会老师让们每天晚上听完一盘磁带,扩大词汇量,听磁带又没有文字材料,老师为了增加难度故意在每盘磁带上录进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词,他们只好把一个个单词中的一个个字母先分解出来,然后再翻字典,每晚下一盘带,不亚服苦役。他们夜都么了大伙都累得麻木了,好像失去了知觉。以后想起那段啃磁带的强化学习的日子都觉得害怕。所以,这些留学生回国后,他们完成了美国专家没有完成的项目,取得了不小的成绩。
现在,我们国家很多科研项目都是由这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承担,他们就是因为掌握了世界的最新知识,也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,而没有机会出国学的人与他们相比就很难做出成绩。经历了锻炼,就容易成熟。
标签: 知识